采集造血干细胞标本(采集造血干细胞一般需要多长时间)
- 作者: 杨欣桐
- 来源: 投稿
- 2024-12-11
1、采集造血干细胞标本
采集造血干细胞标本
步骤:1. 患者准备:
告知患者采集过程和潜在风险。
获得书面知情同意。
2. 无菌技术:
采集人员穿戴无菌衣物,戴口罩和手套。
消毒采集部位。
3. 采集方法:
骨髓穿刺:
使用骨髓穿刺针穿刺髂骨或胸骨,抽取骨髓液。
抽取的骨髓液含有造血干细胞。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 (PBSC):
通过静脉注射动员剂,刺激造血干细胞释放到外周血。
使用白细胞分离术 (WBC) 收集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
4. 标本处理:
标本用防凝剂稀释并运输到检测实验室。
实验室会分离、计数和冷冻保存造血干细胞。
5. 患者监测:
采集后监测患者的状况,包括疼痛、出血和感染。
提供适当的止痛药。
注意事项:
采集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彻底的病史和体格检查。
采集后应适当处理和保存标本,以确保其活力。
患者应受到充分告知和支持,以减轻采集过程中的焦虑和不适。
2、采集造血干细胞一般需要多长时间
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时间因采集方法而异,通常在以下范围内:
骨髓采集:
采集过程:13 小时
术后恢复:通常在医院停留 12 天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通过血细胞分离术):
采集过程:46 小时
采集次数:可能需要进行多次,每次间隔几天或几周
术后恢复:通常在同一天或第二天出院
3、采集造血干细胞标本注意事项
采集造血干细胞标本注意事项
标本收集前
告知患者:告知患者采集过程、潜在风险和并发症。
确认患者身份:双重核实患者身份,包括姓名、出生日期、医疗记录号。
评估患者:评估患者是否符合采集标准,包括总体健康状况、静脉通道是否良好。
准备采集部位:清洁并消毒造血干细胞采集部位(通常为外周血或骨髓)。
标本收集过程
使用无菌技术:始终使用无菌技术,包括穿刺部位消毒、使用无菌设备和敷料。
采集方法选择:根据患者情况和临床指示选择外周血采集或骨髓采集。
采集过程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采集过程进展和任何不适反应。
采集容器准备:确保采集容器妥善准备,并贴有患者信息标签。
标本体积:采集足够体积的标本以满足移植需要。
采集完成后:用无菌敷料压迫穿刺部位并监测出血。
标本处理和运输
标本处理:将标本按照制造商的说明进行处理,包括稀释、分离和冷冻。
标本运输:使用合适的运输容器将标本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范围内运输到实验室。
运输标签:确保运输容器贴有清晰的患者信息标签和运输说明。
其他注意事项
采集前禁食:在采集前 812 小时禁食。
避免剧烈活动:采集前 24 小时避免剧烈活动。
避免特定药物:在采集前咨询医疗团队,确定需要避免的药物。
告知捐献者潜在风险:告知捐献者采集过程的潜在风险,例如疼痛、感染、疲劳。
随访:在采集后安排随访,监测捐献者的状况并解决任何并发症。
4、采集造血干细胞有没有危险
采集造血干细胞通常涉及两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潜在风险和并发症:
1.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 (PBSC)
风险:采集过程中的轻度不适(如骨骼酸痛、疲倦)
采集后的短暂免疫缺陷(由于白细胞暂时减少)
穿刺部位感染或淤青
2. 骨髓采集
风险:采集过程中的疼痛(需要全麻或镇静)
采集部位疼痛和肿胀
穿刺部位感染或出血
肋间神经损伤(罕见)
短暂的腰椎穿刺后头痛(罕见)
其他潜在并发症:
除了上述风险外,采集造血干细胞还有以下潜在并发症:
移植后反应 (GVHD):捐献者的免疫细胞攻击接受者的组织,可能导致器官损伤。
免疫反应:捐献者的免疫细胞可能会攻击接受者的免疫系统。
排斥:接受者的免疫系统可能拒绝捐献者的干细胞。
感染:免疫缺陷或移植后反应可能会增加感染风险。
心脏或肺部并发症:全身麻醉或镇静可能会导致心脏或肺部并发症。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低,并且可以通过仔细的监测和护理来减轻。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总体风险与捐献者的健康状况和采集方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