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巨噬原代干细胞培养(巨噬细胞加工处理抗原的过程)
- 作者: 胡非晚
- 来源: 投稿
- 2024-12-11
1、甘肃巨噬原代干细胞培养
材料和设备
甘肃巨噬原代细胞
RPMI1640 培养基
胎牛血清 (FBS)
青霉素/链霉素
培养瓶细胞刮刀
显微镜步骤
1. 准备培养基:将 RPMI1640 培养基补充 10% FBS 和 1% 青霉素/链霉素。
2. 解冻巨噬原代细胞:将冷冻的巨噬原代细胞迅速置于 37°C 水浴中解冻。
3. 离心并重悬:解冻后,将细胞悬液在 300 x g 下离心 5 分钟。弃去上清液,用新鲜的培养基重悬细胞。
4. 接种细胞:将细胞悬液接种到培养瓶中,以合适的细胞密度(例如:2 x 10^5 个细胞/mL)。
5. 培养:将培养瓶置于 37°C、5% CO2 的培养箱中孵育。
6. 更换培养基:每 23 天更换一次培养基,去除死细胞和代谢废物。
7. 贴壁:巨噬原代细胞通常在培养后 2448 小时内贴壁。在此之后,可以进行细胞实验或传代。
传代1. 用无血清培养基冲洗:去除死细胞和培养基。用无血清的 RPMI1640 培养基轻轻冲洗细胞 23 次。
2. 细胞刮除:使用细胞刮刀轻轻刮除贴壁细胞。
3. 离心并重悬:将刮下的细胞转移到离心管中,在 300 x g 下离心 5 分钟。弃去上清液,用新鲜的培养基重悬细胞。
4. 接种细胞:将细胞悬液接种到新的培养瓶中,以合适的细胞密度。
5. 培养:继续培养细胞,并按照上述步骤重复该过程。
2、巨噬细胞加工处理抗原的过程
巨噬细胞加工处理抗原的过程
1. 抗原摄取
巨噬细胞通过多种机制摄取抗原,包括:
吞噬作用:巨噬细胞围绕并吞没颗粒和病原体。
胞饮作用:巨噬细胞摄入液体和溶解的物质。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巨噬细胞上的受体与抗原上的特定配体结合,引发内吞作用。
2. 抗原分解
被摄取的抗原在大泡体中分解成小肽片段。
蛋白水解酶(如肽酶和溶酶体蛋白酶)催化抗原的降解。
3. 抗原MHC II 复合物形成
分解的抗原肽片段与MHC II 分子结合,形成抗原MHC II 复合物。
MHC II 分子是巨噬细胞表面的一种蛋白质,呈现抗原肽给免疫细胞。
4. 抗原呈递
巨噬细胞将抗原MHC II 复合物呈递给辅助性 T 细胞。
辅助性 T 细胞识别抗原MHC II 复合物并激活,引发适应性免疫应答。
5. 其他抗原加工途径
巨噬细胞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处理抗原,包括:
交叉呈递:巨噬细胞从其他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处摄取抗原,然后将其呈递给 T 细胞。
溶酶体外抗原加工:抗原在巨噬细胞胞质中降解并直接呈递给 T 细胞。
6. 抗原加工调控
巨噬细胞对抗原加工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包括:
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PAMPs)
氧气供应
巨噬细胞激活状态
3、原代巨噬细胞用什么培养基
含血清的培养基,如:
RPMI 1640 培养基 + 10% FBS
DMEM 培养基 + 10% FBS
4、巨噬细胞原代培养实验报告
巨噬细胞原代培养实验报告
I. 实验目的
建立巨噬细胞原代培养体系,为后续实验和研究提供细胞来源。
II. 材料和方法
材料:小鼠或大鼠
生理盐水
培养基(如 RPMI 1640)
补充剂(如 FBS、抗生素)
培养皿细胞因子(如 MCSF)
方法:1. 动物处理:将小鼠或大鼠处死,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2. 细胞收集:收集腹腔液,于 500 x g 离心 5 分钟。
3. 细胞分离:弃上清,用培养基重悬沉淀物。
4. 细胞培养:接种细胞于培养皿中,添加含有 MCSF 的培养基。
5. 培养条件:在 37°C、5% CO2 孵箱中培养。
6. 细胞鉴定:定期观察细胞形态,必要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或流式细胞术检测确认细胞类型。
III. 结果
细胞形态:培养 35 天后,观察到附着在培养皿上的多角形细胞。
细胞数量:培养 1 周后,细胞数量显著增加。
细胞鉴定:免疫组化染色或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细胞表达巨噬细胞特异性标记,如 CD11b 和 F4/80。
IV. 讨论
通过原代培养,成功建立了巨噬细胞培养体系。这些细胞具有典型的巨噬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该培养体系可为巨噬细胞功能、相互作用和信号传导等后续研究提供细胞来源。
V. 展望
优化培养条件以提高细胞产量和活性。
探究巨噬细胞极化和激活的机制。
利用这些细胞建立巨噬细胞介导的疾病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