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是什么)
- 作者: 刘雨檐
- 来源: 投稿
- 2025-01-13
1、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
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
材料:外周血样品
密度梯度分离液(如FicollPaque PLUS)
含血清培养基(如DMEM含10% FBS)
抗生素/抗真菌剂溶液
细胞因子(如PDGFBB、EGF)
培养皿或培养瓶
移液管和吸管
方法:1. 外周血单核细胞分离:
将外周血与密度梯度分离液按1:1的比例混合。
以400 x g离心30分钟,室温。
收集单核细胞层(位于分离液和血浆之间)。
2. 间充质干细胞贴壁分离:
将单核细胞悬液以1 x 10^6 细胞/mL的浓度接种到含血清培养基的培养皿或培养瓶中。
孵育于37°C、5% CO2培养箱中12小时,使间充质干细胞贴壁。
去除悬浮细胞并用含血清培养基洗涤。
3. 干细胞培养和扩增:
向培养物中加入含细胞因子的新鲜培养基(如PDGFBB、EGF)。
每23天更换培养基。
当细胞达到8090%贴壁时,使用胰蛋白酶消化传代。
4. 鉴定: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标记(如CD29、CD73、CD90、CD105、CD45)。
进行多向分化试验(向成骨、成软骨、成脂肪)。
提示:保持无菌操作以防止污染。
定期监测细胞生长和形态。
传代次数过多可能会影响干细胞的特性。
根据培养物需求调整细胞因子和培养基。
2、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是什么
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
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 (PBMSCs) 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类型的细胞,包括骨骼、软骨、脂肪和肌肉细胞。这些干细胞存在于外周血中,可以从静脉血或脐带血中获得。
培养过程1. 细胞分离:
外周血样品被收集并与抗凝剂混合。
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核细胞,其中含有 PBMSCs。
单核细胞随后被洗涤并重新悬浮。
2. 贴壁培养:
单核细胞被接种在塑料培养皿或培养瓶中,其中含有富含生长因子的培养基。
在 37°C 下培养细胞,并定期更换培养基。
贴壁的细胞是 PBMSCs,它们会形成称为集落的附着细胞。
3. 克隆扩增:
集落中的 PBMSCs 被用胰蛋白酶消化释放。
释放的细胞被稀释并重新接种在培养皿中,形成单个细胞克隆。
每个克隆代表一个单独的 PBMSCs,具有特定的分化潜力。
4. 扩增和特征分析:
单个克隆被进一步扩增并进行特征分析。
他们被测试对骨髓成纤维细胞抗原 (CD90)、角蛋白 (CK) 和 CD45 等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
PBMSCs 的三系分化能力(骨、软骨和脂肪)也通过体外分化实验进行验证。
应用培养的 PBMSCs 用于广泛的生物医学应用,包括:
骨骼再生
软骨修复
心肌梗塞治疗
神经再生
免疫调控
3、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怎么获取
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BMSCs)获取方法:
1. 细胞分离:
从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
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或免疫磁珠技术。
2. 培养:
将单核细胞接种在含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中。
保持细胞在 37 °C、5% CO2 的培养箱中培养。
3. 贴壁筛选:
培养 714 天后,MSCs 将贴壁生长,而其他细胞将漂浮。
更换培养基,去除漂浮细胞。
4. 扩增:
定期更换培养基,去除废物并补充生长因子。
当细胞达到 7080% 汇合时,进行传代培养。
5. 表征:
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标志物,如 CD73、CD90 和 CD105。
评估 MSCs 的分化潜能,如骨、软骨和脂肪分化。
特殊注意事项:
外周血采集应由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进行。
培养基应无血清或含人类血清白蛋白,以减少免疫反应。
严格控制培养环境,以防止污染和细胞死亡。
细胞传代次数有限,通常不超过 510 代。
4、外周血干细胞供者多久能恢复
通常情况下,外周血干细胞供者在捐献后 12 周内即可恢复正常活动。
捐献过程包括从外周血液中收集干细胞。为了增加干细胞的数量,供者会在捐献前几天接受一种称为 GCSF 的药物。
捐献过程本身通常需要几个小时。捐献后,供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副作用,例如疲劳、肌肉酸痛和注射部位疼痛。这些症状通常会在几天内消失。
供者应在捐献后 2448 小时内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大多数供者可以在捐献后 12 周内恢复正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