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干细胞絮状物(外周血干细胞絮状物是什么)
- 作者: 李元苓
- 来源: 投稿
- 2024-12-11
1、外周血干细胞絮状物
外周血干细胞絮状物
外周血干细胞絮状物(PBSC Apheresis)是一种采集外周血干细胞 (PBSC) 的方法,这些干细胞存在于血液中。
程序:1. 动员:给患者注射动员剂,例如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或化疗药物,以将干细胞从骨髓释放到外周血中。
2. 采集:患者的血从一根手臂中抽出,流经一种称为分离器或细胞收集器的高速离心机。离心机将干细胞与其他血液成分(如红细胞和血小板)分离出来。
3. 收集:干细胞收集在收集袋中,而其他血液成分则返回患者体内。
4. 处理:干细胞经过处理除去不必要的细胞和碎片,然后准备好输注或冷冻保存。
适应症:PBSC Apheresis 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
恶性血液疾病(如白血病和淋巴瘤)
某些类型的固体瘤
骨髓衰竭
免疫缺陷疾病
优点:与骨髓移植相比,PBSC Apheresis 创伤较小,恢复更快。
PBSC 可从外周血中直接采集,无需穿刺骨髓。
干细胞可立即使用或冷冻保存。
缺点:PBSC Apheresis 需要进行多次采集,这可能很耗时和不便。
该程序可能导致短期副作用,例如疲倦、恶心和肌痛。
获得的干细胞数量可能因患者而异。
2、外周血干细胞絮状物是什么
外周血干细胞絮状物是指在通过白细胞分离术(leukapheresis)收集造血干细胞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凝块状物质。它含有血小板、纤维蛋白和少量红细胞。
絮状物的形成是由于在采集过程中血液中抗凝剂的浓度不足。当血液流经采集机时,抗凝剂不足以防止血液成分的凝固,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絮状物。
絮状物对造血干细胞的收集过程没有影响,但它可能会堵塞采集机的过滤器或管道。因此,在白细胞分离术过程中,通常会监测絮状物的形成并采取措施将其去除。
去除絮状物的常见方法包括:
使用较高的抗凝剂浓度
调整血液流速
使用抗絮状物过滤器
3、外周血干细胞采集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PBSC)
定义:一种从外周血中收集造血干细胞(HSC)和祖细胞(PC)的过程,用于异基因或自体移植。
适应症:急性和慢性白血病
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
地中海贫血
镰状细胞病
免疫缺陷病
程序:1. 造血干细胞动员:使用生长因子(如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化疗)刺激骨髓释放 HSC 和 PC 到外周血。
2. 干细胞收集:通过血液分离术将外周血收集到一个分离器中。分离器将 HSC 和 PC 与其他血细胞分开。
3. 产品处理:收集的细胞经过清洗、冷冻保存和质量控制。
方法:连续血细胞分离术 (CAPD):连续收集血液和分离 HSC。
中断血细胞分离术 (IAC):在短时间内收集血液并连续分离。
磁性细胞分选:利用磁性珠将 HSC 与其他细胞分开。
优点:无需骨髓穿刺
恢复较快
可以重复进行
可以从健康捐赠者或患者自身收集(自体移植)
缺点:可能需要多次收集才能达到足够的细胞数量
动员过程可能会引起副作用(如骨痛、恶心)
可能存在污染或移植排斥的风险
结果:采集的外周血干细胞用于移植,以重建受移植患者的造血系统。成功的移植可以治愈或缓解患者的疾病。
4、外周血干细胞
外周血干细胞 (PBSC)
定义:外周血干细胞是从外周血中收集的具有分化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干细胞。它们是造血干细胞 (HSC) 的亚群,在骨髓和外周血中都存在。
来源:PBSC 主要通过外周血采集术(也称为白细胞分离术)收集。该手术通过将血液从手臂采集并通过机器分离干细胞来进行。
特性:多能性:PBSC 具有分化成所有类型的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能力。
自我更新:PBSC 可以自我更新,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分裂并产生更多的 PBSC。
动员:PBSC 可以通过激素(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至外周血中。
收集:PBSC 收集通常需要多次采集术。在每个采集术中,将采集一定量的血液,然后通过离心机分离出 PBSC。
用途:PBSC 用于各种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包括治疗:
白血病淋巴瘤
镰状细胞病
地中海贫血
免疫缺陷病
优势:与骨髓移植相比,PBSC 移植具有以下优势:
收集方便:PBSC 可以通过外周血采集术收集,而骨髓移植需要侵入性的骨髓穿刺。
恢复时间较短:PBSC 移植后的恢复时间通常比骨髓移植短。
移植后并发症较少:PBSC 移植后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风险较低。
局限性:PBSC 移植也有一些局限性:
收集的细胞数量可能有限:某些患者可能无法通过 PBSC 采集收集足够的干细胞。
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PBSC 的数量和功能会下降。
成本:PBSC 移植的成本通常高于骨髓移植。